您所在的位置:即墨信息港 > 即墨乡镇 > 田横镇

青岛即墨:捏豆面灯 迎元宵节

发布:2025/2/11 10:15:46  来源:即墨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面灯台、灯盏、灯碗,是用黄豆面捏制成的一种盛装豆油、可以点燃,用来照明、祈福的民间手工制品。600多年的历史,也使得制作豆面灯的习俗深深印刻在每一个田横渔家人的心里。

宋玉芳今年已经70岁,她做豆面灯手艺娴熟、拿捏得当,做出来的面灯活灵活现。每年元宵节前,她都会制作豆面灯。这位心灵手巧的老人,盘腿坐于炕上,豆面面团在手中几下便有了雏形,再用牙签、梳子、剪刀等工具进行局部加工。不一会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灯碗就做好了。一团豆面,几把剪刀和毛笔,用上大半天时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盘上了红色的柱子。

伴随着时代变迁,一盏盏豆面灯成了即墨岛里一带渔家文化的独特标识。只见她和老伴精心制作的豆面灯,千奇百态,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六、七岁时,宋玉芳便跟随母亲学习面食以及豆面灯制作技艺。心灵手巧的她制作的豆面灯新颖奇巧,远近闻名。最盛行的时期,宋玉芳几天就能用掉50斤的豆面。

从磨面、罗面、和面、揉面,再到成型、上色、插灯芯、注油,在宋玉芳的手中,制作豆面灯一气呵成。制作过程中,宋玉芳常采用捏、搓、揉、掀等制作手法,配合剪、切、刻、划、塑等表现技法,一双巧手精心塑造,将一团团普通的豆面做成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有豆面,我就做。”宋玉芳经常说着这么一句话,每年元宵节前制作豆面灯已经是她烙印在骨子里的习惯。“热爱”二字概括了宋玉芳对豆面灯创作的所有深情。

“豆面灯的制作工艺特别讲究,做一盏豆面灯,要把豆面精细研磨,加入少量水把面揉至筋道易定型。再用手沾上少量食用油,将面团揉搓成各种形态各异的生肖属相。做好之后,用牙签缠上一点棉花,插在面灯中间当作灯芯。”宋玉芳说。做好的豆面灯要在正月十五傍晚点亮,放置在家里不同的位置,点燃,寄托着渔家人们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平安幸福的祈盼。“以前油少,肉也少,点燃之后的豆面灯也不能浪费,收起来的豆面灯,先上锅蒸,然后切成薄片、晒干,等到炒菜的时候撒上一把,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宋玉芳说道。关于元宵节的豆面灯,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豆面灯与民间占卜旱涝、五谷丰歉与否有关。人们用12个生肖属相的豆面灯,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将豆面灯放入锅中蒸熟以后,看哪个月的面灯小碗中蓄的水蒸气多即表示哪个月雨水多,反之则旱。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节庆日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元宵节捏“豆面灯”的这个习俗却一直被人们保留着,这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祝福。

豆面灯寓意美好,制作工艺也别有讲究。做一盏豆面灯,要以上一年收获的新黄豆磨成的面粉为主要原料,做灯前先用清水掺和豆面反复揉成面团,使其柔韧筋道,所以面灯能够做到十分精细。宋玉芳介绍,豆面有油性,做好之后放在那里又亮又好看,不裂也不坏,干了以后抹上油稳定性就更好,可以摆放很长时间。

豆面灯,常见的有十二生肖灯、十二月灯、福禄寿喜灯、灶王爷灯、十二月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如今的50多种,并且造型五花八门、更加形象逼真。“照照耳朵听得远,照照眼睛看得清。”在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渔家妇女每逢正月十五前夕,都要做豆面灯。元宵节当晚,老一辈人嘴里还要说着谚语,寓意孩子们耳聪目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晚辈们的祝福。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宋玉芳说,村庄的几个年轻人在她的指导下制作豆面灯的技艺突飞猛进,村庄也有了一批年轻的豆面灯技术骨干,这使她感到欣慰。为确保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宋玉芳曾受邀到各个小学教授年轻人豆面灯制作的技艺。

宋玉芳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时代不断更迭,豆面灯却依旧如同600年前,只存在于手艺人的一指一塑。“择一事,终一生”也成为了宋玉芳坚守一生的最澄澈的初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比如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岛里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今年是乙巳蛇年,蛇元素更是必不可少。做好的豆面灯一部分拿到家庙里,一部分放在家里,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燃,承载着渔民们对渔家文化深情依恋,寄托着浓厚的文化乡愁。小小的豆面灯,承载着人们对人寿年丰的祈盼,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