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通济新经济区开办公益课堂 让孩子乐享暑期生活

发布:2024/7/18 9:51:48  来源:即墨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学生在学习制作面塑。(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一名学生在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塑熊猫。(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7月16日,青岛市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兴华景苑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民间艺人张世建向小学生们传授面塑制作技艺。

暑假期间,青岛市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兴华景苑开设了暑假“非遗面塑”公益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给自愿学习民间技艺的学生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乐享暑假生活。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食盐等为原料,利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将面团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各式具体形象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中国的面塑艺术从汉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面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个古老的门类,它造型多样,绚丽多彩,不仅具有造型与色彩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塑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更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其形象传递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潜移默化之间启迪人们的智慧。面塑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以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深受群众喜爱。

公益课堂上,张世建向学生们介绍了面塑文化历史,面塑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传授了面塑技艺的基础知识,并展示各式各样面塑的艺术。在张世建的教导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捏、搓、揉、刻,一块块面团在来回转动间展现出国宝熊猫的轮廓。在面塑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眼、手、脑三者有效的结合,深刻感受到了面塑艺术的魅力,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和面、上色,不同颜色的面团经过捏、搓、揉、掀,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于指尖,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第三代传承人张世建,十八岁学习面塑制作技艺,并成立了张世建面塑艺术工作室。张世建从事面塑传承推广二十年,作品被山东省文化馆、青岛市文化馆等收藏。作为一名青年“手艺人”,他坦言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每逢寒暑假,张世建总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活跃在居民区未成年人社区实践的公益课堂上,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捏面手艺人根据所需的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了。”只见张世建拿着不起眼的面团,熟练地揉、搓、捏、切,几个动作下来,灵动有趣的熊猫雏形就出现了。“太可爱了!我第一次学做面塑,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四年级学生张奕辰紧张地说道。 “同学们,大家不要着急,认真看一下,耐心些,这个熊猫搓身体的步骤要这么做,大家都完成得很好!”面对“零”基础的小学生,张世建从最简单的造型教起。大家在张世建的悉心指导下,捏、搓、揉、掀、切、刻、划、塑,圆满地完成了国宝熊猫面塑制作,感受“指尖”非遗的魅力。

“大家看这个,我们把它们捏在一起……”面对同学们从未“见识”过的多彩非遗工艺,面塑艺人张世建细心给学生们讲解基本操作手法和面塑艺术的作品,解答着同学们千奇百怪的问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张世建说。

作为一名青年“手艺人”,他坦言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面塑、了解面塑。多年来,张世建在不同的学校、课堂上研究容易被孩子们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带领孩子们制作他们喜欢的卡通、动画人物面塑,同时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