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仙的个人空间

信息量2400

学生夫妻宿舍”为何会被未婚学生觊觎?2017/10/28 9:37:51

   

有媒体报道,南开大学推出“学生夫妻宿舍”。顾名思义,就是一间可以让已婚男女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宿舍。高校有这种特别的安排,着实让那些已婚的学生感到温暖。就“学生夫妻宿舍”而言,这确实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这样的事情,却在社交媒体上遭遇众多“未婚学生的觊觎”。
从论调和焦点来看,“未婚学生”并非关心宿舍环境设施,某种层面上他们看到“学生夫妻宿舍”就马上联想到“学生情侣宿舍”,在他们的认知里,大概同居的主要目的就是“荷尔蒙”的释放,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省开房费”的声音在哀嚎。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同居”(男女学生恋人)的普遍性已经到来。即便主流舆论中,不提倡“学生同居”,但现实的潮流似乎总是难以阻挡。二十年前,人们对婚前同居充满偏见,十年前人们对大学生同居充满偏见,而如今的人们也都逐渐接受(主动或被动)。
但是,从社会的整体规范而言,即便接受“学生同居”的现实,也不会让高校为学生提供“情侣宿舍”的便利。一方面住宿资源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未婚的情况下约束起来比较难,管理就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我们也很清楚,“学生夫妻”绝大多数都是博士生。这并不是说硕士生和本科生不可以结婚,主要是因为主流婚姻观里,结婚不只是领证,更多是能否正常经营生活。而我们的大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多数在读书期间并没有足够养家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就连自己读书的费用还需要父母支撑,养家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这也导致大学时代(本科生、硕士生)结婚的学生并不多。
那些偶尔冒出的个例,不是大学期间“创业成功”(目前的高等教育机制下比较少),就是人生中有个“好爹”(目前的社会价值取向:读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说到底,在现行的社会观念里,想要组建家庭,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几乎行不通。
虽然,主流舆论总提倡“婚恋观”要精神至上,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谈恋爱的成功率都与物质基础有一定关系,更何况是结婚组建家庭。从这个层面上而言,也就很能理解,从“大学生可以结婚”到“多数大学生结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说到底,情理虽通,但现实骨干,这或许才是每一个“未婚学生”真正的心病。
于此,对于“学生夫妻宿舍”的存在,自然就会心生觊觎。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大学生(未婚者)都有结婚的欲望,即便结婚主要来自生理上的驱动,但这确实是不可回避的事情。一个大胆的假设,要是社会福利能提供必要的结婚条件,大抵很多学生会提前步入婚姻。
毕竟在成长的时期,如果能有异性一起参与,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是绝佳的配置。可惜,这种理想中的状态与现实的生活秩序格格不入,这也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只配谈恋爱”,婚姻这种进一步的动作几乎不敢想。
我常常听到很多人说,不少人在大学期间都没谈过恋爱,总感觉有种残缺的悲凉涌动而来。“谈不谈”恋爱确实是自己的自由,可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被父辈的意识所绑架,认为好好念书,工作后再谈不迟。这种时候,我们很清楚,不谈恋爱确实是因为“不自由”,所以那些在大学没谈过恋爱的人,终归是偏见观念里的受害者。当然,不排除一些人是自己不愿意或压根没遇到对的人。
然而,我们要明白的是,“念好书”就一定能生活好吗?结婚与“念好书”矛盾吗?这些交织在我们笃定的错误观念中的疑问,是该逐个厘清,要不然学生们为何会觊觎一个小小的“夫妻宿舍”?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留言反馈
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非实时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