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ly的个人空间

信息量2493

听周迅读信,这辈子好像过完了2017/9/16 17:18:28

终于,《见字如面》又回归了,虽然现在豆瓣的分数没有出来,但是口碑已经高过了前一季。
光是看了两分钟,纸巾就湿了半包,没有没有,开个玩笑。

只是想说这次的回归,确实是强势回归,不止是替换了红砖艺术馆,而且安排的串场和解读都非常的饱满,梁文道和许子东都来了。
当然,这次主要的改良是有了主题的划分,因为每期的主题都相同,所以关于信的情绪,填充得特别的到位。

不过,没变的是,依然会翻出历史上的信件,抖落掉灰尘,让明星重新读出来。
周迅手上这封信,是太平轮沉没之后,生还者于次日写给父母的信,说是报喜,但里面充斥着悲悯。
周迅开始读的时候,很淡,声音也没有起伏,但是没过几分钟,就完全把人给带到故事里去了。

这是个黑暗的故事,信里面写到了许多不忍直视的细节,沉船的过程,挣扎的绝望,人性的冷漠。
周迅没有故意去渲染故事的节奏,反而是保持着不疾不徐的状态。
尤其读到落水的画面,明显能感受到周迅克制的深情,越是努力地保持镇定,越是能感受到浓烈的力不从心。




周迅抹泪的时间是在小女孩见到表哥亲人的时候,就突然有种水闷上胸口的感觉,哭了出来。

梁文道解释说,劫后余生的人就是这样,面对重新的生活是不快乐的,那是莫名其妙的罪疚感。
我估计周迅也是读透了这点,所以,憋屈的情绪终于成了悲恸,读出了千帆过尽的层层涟漪。
读出涟漪的其实还有黄志忠,因为读了白血病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也是心被扎了一样的痛。


黄志忠的台词功夫,其实和周迅的不同。
简单一点说,黄志忠比较像技术流,句句都是功力。
读到儿子的心理状态的时候,他会停,会故意地用声调去渲染那种不舍别离。
黄志忠很明白断句,很明白抑扬顿挫,心里早就埋好了丘壑,一波接一波,所以情感释放得比较彻底,连叹气的声音都让人心碎。


但是周迅没有专业学过台词,没有巧妙的念白功底,她全然都是靠自己的感觉在走。
注意看周迅读的时候,全程都是低着头,不敢往下看,她没有借助肢体和眼神来讲这个故事。
她只是在靠自己的嗓子,包括在咽口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周迅和黄志忠完全不同,但是他们讲出来的内容都分外的迷人,同样是讲生死,黄志忠给的是催人泪下,而周迅给的是隐隐作痛。
黄志忠这种方式我们其实是熟悉的,就是可能是传统的科班训练,一天一天磨出来的;但是周迅这种念白的方式,很特别,就像她的表演,近乎天然。

周迅的声音其实有点粗,因为早年自己想当歌唱家的梦想,还被金星给嘲笑过:就你这把公鸭嗓。


但是周迅的嗓子特别有辨识度,每次听周迅说话,都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像是个多年不见的老友。
我正儿八经听周迅的独白是在《风声》的结尾,顾晓梦在牺牲前把遗书一针针缝在旗袍里面,后来藏在针脚里的摩斯密码被译出,周迅的声音就出来了。








伴着战乱和硝烟,周迅读的淡泊而坚定,声音还是很轻,但是听起来比任何的声嘶力竭都要有力量。

我早年也不喜欢周迅的声音,尤其是演了蓉儿,周迅的声音一出来,我就觉得不行,没有了蓉儿的俏皮。
但是后来,我感受到了周迅声音的质感,就是在《李米的猜想》里面,她站在昆明的桥上读信,读着读着就哭了。

那个信的内容其实很傻白甜了,就是偶像剧里面的那种,读出来很傻,但是周迅读出来却意外的感人。
从焦虑急切到气急败坏到忍无可忍到抱头痛哭,你会看见光是靠周迅的声音,就层层地延展开来了。

精准地描述下周迅的嗓子,还不是那种大烟嗓,而是那种木质工具打磨的颗粒声音,沙哑,有质感。
周迅当年唱歌没红起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她的声音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审美,那个年代都喜欢高亢清澈的声音。而且那个时候周迅又是个有个性的人,穿着黑色夹克,染着红指甲油,不走寻常路的那种。

但是放在现在,周迅的歌意外地好听了起来,大概因为现在的审美包容度强了,周迅的萝莉脸配上磁性的嗓子是性感的,也是高级的。


周迅读旁白有个特点,就是始终有点收,就是克制,在《明月几时有》里面也是,周迅念了一首茅盾的诗。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
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
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好多人都觉得这首诗不合时宜,就是没有那种金戈铁马的气魄,但是我觉得是适合周迅的。
文艺片本来就是比较的寡淡,但是周迅这个语文老师用这样方式过度得很自然也很舒服。

周迅还拍过一个公益的宣传片,叫《大自然在说话》,她配的是水篇,而且周迅用的是粤语。

水流喷涌而出,周迅的声音就出来了,本来觉得有点不匹配,但是读出来的效果毫无违和感,风吹浪开,周迅的声音就像个低沉的喇叭,在你的耳边呢喃细语。




周迅说自己要体验纪录片的表演方式,但是在这里我提前听到了纪录片的干脆和黏连,温婉和坚毅。




其实周迅的念白也有技巧,但是好像都没有痕迹,我在想可能是不是因为周迅提声的能力有限,就是没办法像科班那种,通过呼吸的频率,急促的语感来丰富台词,就是她的发音多元性很小。
看过周迅的作品也都明白,她对发音的控制其实也不是很好,就是有点千篇一律,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季冠霖的声音能给无数人配音,但是周迅好像只能给自己配音。

我觉得这也是周迅声音的局限性的一种体现,好听是好听,但是就是在塑造角色时有点“挑”。
但是也不得不说,这就是独特的周迅,因为没有技巧,所以从来不担心会被模仿,当然也永远不会过时。
周迅上《见字如面》的时候,其实也没有那么洒脱,看起来读得那么轻松,但实际上信里面的字都是隔行打的。
字的下面,是周迅用笔密密麻麻写的注解——周迅和黄志忠不同的点还在于,黄志忠是从台词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周迅是通过表演的角度来揣测的。
所以很明显,黄志忠读出来就是用字敲打在你的心上,你无处遁逃,而周迅读出来就是铺开了画面感,让你自己去感同身受。

高晓松曾经说周迅是表演的天才,一个回眸,就让他看到了岁月,而我现在也想说,周迅的台词也是天才级别。
金星说周迅日常里说话是个小结巴,表达能力也不到位,但是只要镜头打过来,嘴里噼里啪啦的台词就出来。




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音色,真知灼见的理解能力,不加粉饰的那股韧劲,加上周迅的灵动和真挚,我觉得她值得叫:见字如面。
不敢想象当年周迅边抽烟边用哑嗓和黄磊说话的画面,我觉得我要是黄磊,我也会觉得,这辈子好像过完了。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留言反馈
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非实时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