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2019/10/25 14:32:04
这篇先说影响较大的六位。
[img]http://pics0.baidu.com/feed/7a899e510fb30f244c3722188ee54946ac4b03f5.jpeg?token=fb6195f064a3bc34f1769d7c10b41404&s=93804CA38853CAD62A0435BA0300500B[/img]
[size=5]灵山老母法相[/size]
[size=5]1[/size][size=5]、“灵神老母”王淑娘[/size]
即墨籍排第一的神仙,当属灵山老母。灵山老母,也称灵山圣母、青霄元君,是中国神仙系统内的高级女神,全称为“福慧圆满大慈大悲灵山老母”,据载,灵山老母有“佛道双修”的双学位,还被称为菩萨。连那个能够勾引许仙并“水漫金山”的白娘子,都是她老人家带过的研究生。灵山老母的影响,甚至远至东北、美国、东南亚等地。民国时代即墨灵山青霄元君祠内供奉的青霄元君铜质法相被倒卖到日本倭国,曾是轰动青岛地区一大奇案。
“灵山老母”的人事档案也相当完整。
据明万历年间国子监祭酒周如砥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其《元君碑记》载:
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而在青岛即墨灵山镇金家湾,甚至连灵山老母的俗名都流传下来,叫王淑娘。
所以说咱们即墨籍第一神仙,当属灵山老母无疑。
[img]http://pics3.baidu.com/feed/728da9773912b31b0f1c958fc368ae7fdbb4e19e.jpeg?token=9dea0527484f9b3968f57e705bb4188b&s=8A0A8A450069CB591B357B3F0300106F[/img]
[size=5]无为宗师罗清画像[/size]
[size=5]2[/size][size=5]、“无为宗师”罗清[/size]
就影响力而言,即墨籍神仙做第二把交椅的,应该是罗教的创教教主罗清。
罗清(1442-1527),字梦鸿,号思孚、无为,即墨具体哪个村的无考。罗清原为明代边军下级军官,后因为老婆劈腿,愤然出家创立罗教,传独门秘笈“五部六册”。其时,大明帝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几乎对罗教着作天天讲月月讲,人人都能背诵一段“罗祖语录”。从北京城到福建、广东,罗教的种子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川流不息,洒遍大江南北,并跨洋越海传播到了东南亚。“日月神教”任我行搞不定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罗教”罗清祖师轻而易举就搞定了,甚至释、道、回、藏等所有民间宗教,都愿意往“罗教”上靠,连后来民国时代中国最有影响的黑社会“青帮”,也奉罗清为祖师。据说当时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听了罗清讲经,不但圣心大悦封罗清为“无为宗师”,还欣然为罗教题词:无为教是个好宗教。
明嘉靖六年,即公元一五二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无为宗师”罗清正式羽化升仙,世界各地信徒为之建十三层墓塔,矗立石碑,号“无为境”。时至今日,在运河流域乃至东南亚一带,罗清依旧是民间必须供奉的主要神仙。
[img]http://pics2.baidu.com/feed/b8389b504fc2d56285c44c8ea26108ea77c66c7e.jpeg?token=92c2f4cbafb15ce67a47852cd076f3da&s=172648A64C00AEDC720C44BC03005019[/img]
[size=5]慧觉禅师法相[/size]
[size=5]3[/size][size=5]、“慧觉禅师”刘贞洁[/size]
较之灵山老母次之的即墨籍女神,应为马山刘仙姑。马山刘仙姑同样也是一位“学术型”神仙,仙姑是马山山东村人,元代昭勇大将军刘兴之后,父名刘浩然,母亲刘周氏。仙姑俗名贞洁,九岁始言,十五岁悟道,十七岁进修于崂山朝阳洞、明霞洞等高级神仙学府。二十三岁奉诏进京讲学,明光宗朱常洛亲赐法号“慧觉禅师”,享受大明帝国国家津贴,独霸京师大讲堂二十余年。并着体原部、豁悟部、高明天道部、三教评议部、无欲循证部、洪范部、叹世部、三世大典部等八部鸿篇巨着。晚年回乡,于马山大士庵开宗立派,融合儒、释、道三教创立佛教“号一派”。清顺治四年,即公元一六四七年,刘仙姑提前三个月昭告门徒自己的飞升日期。三个月后的二月初八日,慧觉禅师在一片白云缭绕中无疾飞升而去,马山大士庵因此改名白云庵……
慧觉禅师儒、释、道兼具,一生讲经说法有教无类。三百多年来,一直被称为刘仙姑。排座即墨籍神仙第三把交椅,应是当之无愧。
[img]http://pics4.baidu.com/feed/cdbf6c81800a19d85fc05d68768a1a8ea71e4616.jpeg?token=2f74184df4b7cf69b0c7433e108f8826&s=9F9640CEDFA395591E73FCBE0300A01B[/img]
[size=5]胡峄阳法相[/size]
[size=5]4[/size][size=5]、“易学大师”胡峄阳[/size]
即墨籍第四神仙,应属明末清初的胡峄阳。
胡峄阳(1639-1718)名良相,字峄阳,即墨仁化乡流亭村人(今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出生时候,曾引发流亭一带异常天气现象。成年后终生不做官,以教学授徒为业。着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是明初卢继宗之后,又一个即墨籍的易学大家。另据载胡峄阳“家甚贫,一介不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与范士骥、韩邻佐并称即墨“理学三老”。同样也是个戴眼镜的“学术型”神仙。
胡峄阳七十岁那年,也是提前预示归期,然后无疾而终。
仅看这段履历,胡峄阳也不过是一个逸然世外的地方文士。但在即墨乃至整个青岛地区,胡峄阳却是留有传说最多的一位神仙,什么分身术、缩地法、点石成金……跟玩儿似的。《胶州志》上记载,胡峄阳去世四十年后,还有渔民在东海遇到过他老人家驾着一叶小舟优哉游哉。另外民间传说的胡三太爷系列神仙,主角其实也是他老人家。胡峄阳传说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mg]http://pics7.baidu.com/feed/e7cd7b899e510fb34ce784939c435090d0430ca9.jpeg?token=5df96f6990b11ce4982d8f4ea860e862&s=E7D012D40C2B7401026D89D00300C033[/img]
[size=5]高孝女画像[/size]
[size=5]5[/size][size=5]、高孝女[/size]
排名第五的即墨籍神仙又是一位女神,此女神即高孝女。
关于高孝女,《即墨县志》如是记载:
隋,有孝女青州人。父名高柴,年荒逃至即。业渔,死于水,孝女遂投水,三日负尸出。
记载虽简略,单就潜水的水平,就已经够神仙级别了。况且海中寻父,绝非易事。据说不会游泳的高柴女儿眼见父亲坠海,发誓舀干东海之水。日夜不停舀海之举终于也感动上苍。于是古历四月八日诸神下凡,暗中各显神力相助。是日,高孝女仅舀海三勺,东海之水忽退三十里,尽显即墨东部滨海岛里一百单八村之地。高柴的尸身豁然得见。高孝女背负父亲尸身,葬父于黄山东峰,钓鱼台西北。尽人子之孝而后,自己也坐地飞升而去。
从为即墨开疆拓宇的意义上说,高孝女是即墨第一神,即墨人民,特别是田横岛里一带人民,都应该感谢她。
[img]http://pics2.baidu.com/feed/71cf3bc79f3df8dc24ae4a378861ea8e4610287f.jpeg?token=17af344ad333dfb3e87c9282f70de44a&s=FF965F85CE5159CC21B968C1030070B6[/img]
[size=5]仙姑没留下法相。双塔高者为仙姑陈换墓塔[/size]
[size=5]6[/size][size=5]、“仙姑”陈换[/size]
陈换,即墨七级中间埠人(今属移风店镇),父名陈杞,兄长名陈行方。仙姑生于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坐化于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据传说仙姑前身为王母娘娘侍女,虽未名列仙班,也属体制内服务人员。因不小心违反天界纪律,被贬人间。仙姑二十二岁时候,父兄要把她嫁给七级龙湾头一个姓朱的庄稼汉,陈仙姑很不愿意,遂不食不语,坚决拒婚。王母娘娘被陈仙姑坚定的仙界情操所感动,于是又恢复了她的编制以及劳动合同。
陈仙姑的传说以及事迹相对较少,但人家本来就有仙籍户口,算是仙界的“下乡知青”,并且没与当地农民结婚。根据政策,应该回到仙界重新就业。
从即墨出去的神仙,大致以此六位最有影响。其他年代略近成仙时间不长或影响稍逊的,且看下篇分解。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饷》、《铁血顺风号》、《烟火孤城》、《我的野蛮同桌》。
回帖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