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2695     * 贴子主题:即墨这十二个家庭成了全青岛的榜样!

帅哥:趁我病拿我命是吗



积分:0
注册:2017-05-05
沟通:
Post By:2017/5/22 17:19:26
月18日上午,青岛市文明委在府新大厦召开第一届全市文明家庭表彰大会,隆重表彰100户第一届全市文明家庭。会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会见了全市文明家庭代表并合影留念。
 
  1.孙梅珍家庭
 
  早晨5点起床做饭打扫,6点给婆婆穿衣、洗脸、洗手、梳头,6点半娘俩准时吃饭;天气好的时候搀着老人家门口坐坐,中午11点半准时吃饭;一天三次给婆婆喂药,晚上6点半给婆婆准备晚饭,然后给婆婆脱衣睡觉……这是灵山镇中姜戈庄村78岁的孙梅珍老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
 
  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孙梅珍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老人的炕上放着两套被褥,叠放的平平整整,屋子里没有一点异味。近十年来,孙梅珍老人都是和婆婆在一起睡觉,每天晚上婆婆得起4、5次,孙梅珍自己很少睡一个囫囵觉,她说:“俺从19岁就嫁过来了,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走了后,我就和婆婆一直睡在一个炕上,照顾起来也方便。”
 
  孙梅珍自己的4个儿子和2个女儿早已成家,并且孩子们都很孝顺,媳妇们经常会来这里照望。在这个大家庭里,孙梅珍用她的淳朴善良换来了五世同堂的美好。孙梅珍老人已经成了村里孝亲的典范,村民提起孙梅珍老人,个个竖大拇指。
 
  2.孙春暖家庭
 
  孙春暖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顾108岁外舅公和98岁外舅婆的敬老孝亲事迹在十里八村广泛传播,村民们都说:“现在的年轻人能照顾自己的父母已经很难得了,像孙春暖这样连姥姥姥爷都养在身边的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孙春暖家的生活并不宽裕,家具还是二十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但她从未因为日子过的紧巴而降低老人的生活标准。她总是根据老人吃饭的喜好和口味去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保证老人的营养供应。老人平时需要多锻炼,她就经常搀扶着老人出来活动,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因为要全天候的照顾老人,孙春暖无法外出打工赚钱,她就利用老人睡觉的空闲带回手工活在家干。
 
  长期过度的操劳导致孙春暖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但她却从来没有怨言。耳濡目染中,她的儿女也都非常孝顺和懂事。大女儿发现太姥爷每晚上洗脚不方便,就用上班第一个月挣的工资给老人买了足浴盆,平时放假休息,她就帮着母亲一块照顾老人。小儿子一放学也不像同龄孩子一样外出玩耍,而是积极主动的洗衣服、打扫卫生,帮助母亲分担家务。
 
  一家人其乐融融,处处透着家的温暖和感动。孙春暖的坚守和付出为即墨岛里地区的孝亲文化做了最生动的诠释。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现在整个黄官屯村都形成了孝老敬亲、关心爱护老人的良好风尚。
 
  3.王丽娜家庭
 
  王丽娜是即墨市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一名80后女乡医。她肩负着田横岛1000多名居民巡诊治病的重任,至今已有14个年头,是坚守在这个海岛上时间最长的乡医。
 
  田横岛远离陆地,岛上生活物资匮乏、日常照明用电和饮用水不能正常保障,艰苦的条件让许多乡医望而却步。“看病难”成为困扰海岛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大难题。2002年,王丽娜主动请缨,接下了海岛乡医这个“难差”。起初,她每天早起乘车到码头,然后乘船半个小时到达岛上,步行三里多路到达诊所,穿巷入户地为居民巡诊、打针、送药,一天下来疲惫不堪。此后,为方便居民看病,她每次上岛后就住一段时间,最少待上一周,遇到有疫情时,一个多月都不能回家。
 
  14年来,王丽娜始终与岛上保持通讯畅通,即使在岛外,只要接到急诊电话,不论白天黑夜,她都会背起药箱,乘上船只赶到岛上,岛上居民由此送了她一个亲切的外号——“海上‘120’”。
 
  14年来,王丽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人,大女儿4岁前几乎不认识妈妈,她怀二女儿9个多月时,仍然坚持上岛出诊。王丽娜坦言,深深地愧疚感曾令她打过“退堂鼓”,但乡亲们的热情挽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又让她坚持了下来。王丽娜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令人敬佩,被评为即墨市2014年度道德模范、2014 年度青岛市“文明服务明星”。
 
  4.张可欣家庭
 
  张可欣和于惠雯夫妇是即墨市人民医院的一对普通职工,上有和蔼的父母老人,下有可爱的儿子,父母、夫妻、孩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美满。
 
  夫妻二人关心老人,关爱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他们参与了民间组织“汇英协会”,参加公益健康清洁马山行动多次,救助弱势病患及子女多人,实实在在的把自己获得的爱心传递下去。为使出院的残障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012年开始,张可欣组织康复科室医生成立了康复志愿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镇村,义务为已出院的残障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服务患者3000多人次。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每年都会买来米面油到敬老院看望偏瘫老人,为他们提供康复指导。张可欣康复志愿服务队被评为 “即墨市道德模范”,张可欣被评为“山东好人”“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文明服务明星”。
 
  于惠雯曾分别在即墨市卫生局和青岛市卫生局组织的护理操作比赛中获奖,年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即墨市卫生局嘉奖。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她嘘寒问暖,送汤送药。在她眼里,婆婆任劳任怨正直善良,现在又在全力持家照顾孙子,甚至做饭怕他们呛着,刷碗怕他们皴手……用实际行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工作,老人的善良及将儿媳妇视为亲闺女的真诚感动了于惠雯,也感动了她周围的同事。
 
  5.房莲花家庭
 
  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上有96岁的老婆婆,下有在校读书的孩子,一家六口人一直住在一起从未分家,四代人亲情交融,敬老爱幼,其乐融融。全家有个共同心声:“我爱我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作为儿媳妇,房莲花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跟婆婆红过脸,每天早上起来给婆婆梳头洗脸,晚上帮婆婆洗脚,多年如一日,现如今婆婆已96岁高龄,逢人便说“有这样的儿媳妇真是有福气。”作为婆婆,房莲花把儿媳于晓霞当成女儿一样疼。于晓霞坐月子时,儿子没空照料她们母子俩,她就对母子二人精心照料,不让儿媳妇做一点事情,还炖鸡汤、煲鱼汤等给她补身体,好让她尽快恢复健康,这让媳妇不好意思的同时也感动不已。
 
  于晓霞也把老婆婆、公公婆婆当作是自己的亲生奶奶和父母来孝敬,凡事多向他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平时多做家务,边做家务边与婆婆聊天、学习厨艺;还经常给老人讲笑话,带他们出去游玩,给他们买好吃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一发现她们身体不舒服,就马上送去看病,端茶送药,捶背、按摩手脚,精心照料。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使得这个大家庭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和谐又充满乐趣。
 
  6.宋会青家庭
 
  位于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田横岛小学,是青岛市唯一一所完全海岛小学,宋会青就是这所小学里的一名教师。她一直担任最辛苦的一年级班主任,对学生们来说,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从17岁到40岁,她手把手带过500多名学生,把23年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海岛小学的孩子们。任教23年来,宋会青获得了十几次“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4年,她又荣获“即墨好人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即墨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青岛十佳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众多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努力付出和家人的支持。2013年,公公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婆婆又得了抑郁症。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决定,让丈夫张立欣回潍坊老家找份工作,这样丈夫就可以安心照顾老人。
 
  为了海岛的孩子们,她只能留下并让娘家人帮着一起照顾女儿,夫妻俩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但她从没后悔过。宋会青每月为父亲理发,有空就为母亲造发型,敷面膜,希望他们永远年轻。
 
  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带孩子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回到公婆家,她抢着打扫卫生,整理家,做饭,她给二老买的衣服,公婆总舍不得穿,逢人就夸说媳妇孝顺。宋会青觉得其实老人要的幸福很简单,他们不需要贵重的礼物,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需要的是我们常回家看看。
 
  7.周英珍家庭
 
  50多年前,正直青春年华的周英真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跟随丈夫来到了金口镇后洪兴村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从此扎根农村,相夫教子,为家庭默默付出。
 
  1994年春,60多岁有着精神疾病的大哥来到周英真家散心小住,一住就是近半年。周英真发现,这半年,大哥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一天比一天好,于是决定让大哥继续住下来,这一住就是16年,照顾哥哥饮食起居的任务,全部落在周英真身上,每天给他端饭倒水,时不时给他洗脸、剪指甲,生病了带他去看病吃药。2010年哥哥安详的走了,周英真让哥哥幸福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2012年,一直自己生活的小叔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照顾小叔的重担又落到了周英真的肩上,此时的周英真已年过7旬。医院里,周英真将一日三餐送到床头,洗脸、洗脚水送到铺边,熬汤喂药,请医挂水,样样亲历亲为。小叔出院后,善良的她和丈夫又把小叔接到自己家中照顾,从那以后周英真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她从来没叫过一声苦。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周英真的付出和坚持,大家被她的精神感动着。作为一名妻子、母亲、妹妹、嫂子,76岁的周英真为家庭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她用坚强乐观、不离不弃谱写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篇章,演绎了人间真情。
 
  8.于淑令家庭
 
  长嫂如母,或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看到某个家庭能够用上这个词语。但这个词语用在即墨市温泉街道东埠村于淑令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长嫂,于淑令用大爱,赢得了弟妹们的尊敬,更是用她的勤劳、善良,让弟妹们团结在一起,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
 
  于淑令是即墨市温泉街道东埠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是家里的大儿媳,因公爹去世早,她刚到婆家时,丈夫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未成家,家里一贫如洗。她嫁过来后主动帮婆婆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为维持生计,白天她带着小叔们一块下地干活,晚上在小煤油灯下做花边以补贴家用;冬天为了不让弟弟妹妹们挨冻她就整晚忙着穿针走线给小叔小姑们做棉靴、棉袄。经过多年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她帮三个小叔都盖起了新瓦房,张罗着给他们成了家。
 
  小叔们一个个都住进了新房,而于淑令仍和婆婆住在原先的四间老屋内。妯娌们看到大嫂在家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得失,因此对大嫂都十分敬重,家里有什么活也都抢着干。如今,妯娌四个都已做了奶奶,她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着子辈孙辈们,让一个个和谐的小家庭变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9.于惠卿家庭
 
  于惠卿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她和丈夫多次荣获即墨市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儿子聪明上进,多才多艺。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富有爱心,尊师重教,孝敬老人,乐意助人,邻里间常相往来,同事间和睦相处,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亲密,特别是婆媳关系胜似母女!于惠卿曾多次被推荐为青岛市“好媳妇”“好婆媳”。
 
  婆婆患有糖尿病,于惠卿20年如一日,科学合理地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在她的细心呵护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一直身体硬朗,笑口常开。2011年,老人不幸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常年住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由于老人的其他子女大多都在外地,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她和丈夫肩上。
 
  作为儿科专家,于惠卿一天接诊病人百余人次,还要给老人做饭、送饭,休班时间要全天在医院进行陪护,经常累得爬不起身来。丈夫在乡镇工作,来回奔波于岗位与医院之间,十分辛苦。但他们对老人的照顾从未疏忽放松,翻身、按摩、喂饭从未间断,期间老人从未生过褥疮。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2014年老人奇迹般醒了过来,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在场的医护人员和周围的人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他们倾尽孝心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2015年,老人安详地去世了。“婆婆就是我的亲妈,我只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谈起过往,于惠卿平静地说。
 
  10.黄月菊家庭
 
  77岁的黄月菊是田横镇蒲湾头村的一名农家妇女。提起她,全村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谁家有点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而她也总是主动为别人提供帮助。最令大家称赞的,是她对大伯哥徐德君无微不至的细心照料。
 
  丈夫的哥哥徐德君自小就患有眼疾,腿脚也不灵活,至今没有结婚,父母很早就去世了。9年前,徐德君更是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为了能让徐德君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黄月菊和丈夫商量后将大伯哥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每日三餐,黄月菊都按时做好,全家人在一张桌子上喝水、吃饭,从没有人因为大伯的残疾而嫌弃躲开。在早些年条件艰苦的时候,家里没什么好吃的,赶上徐德君生病了,黄月菊宁可自己吃的简单一些,也要尽力熬碗米粥、煮碗热面,让大伯哥吃好。
 
  黄月菊的丈夫2009年因病去世,子女也都成家立业,她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大伯哥的日常照顾上。徐德君瘫痪在床,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黄月菊每天为他端屎端尿,倒痰盂。为了防止徐德君卧床时间长了身上长褥疮,黄月菊按时帮他翻身按摩,经常累得满头大汗。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徐德君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对于黄月菊来说,9年来对大伯哥无微不至的照顾是自己应该做的,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她早已把徐德君当成自己的亲大哥。
 
  11.聂新安家庭
 
  聂新安是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董家寨村的一名普通村民,12年来,聂新安与妻女坚持赡养年老寡居的二娘和照顾患有精神病的二哥。
 
  聂新安的二娘孙菊英老人,今年已99岁高龄,老伴早已去世,老人只有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在1996年因病去世,没有子嗣,儿媳也于2004年改嫁,留下了寡居的老太太一人。为了让二娘更好地安度晚年,聂新安与妻子商量后,主动承担起了赡养二娘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12年。不管清晨、傍晚,聂新安一有空就去探望二娘,嘘寒问暖。
 
  后来,老人不小心摔倒,导致生活无法自理,聂新安夫妇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为老人打水洗脸、端饭喂药,日夜陪伴护理,给了老人极大的安慰。在夫妻二人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有什么好吃的都买回来给老人吃,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总是第一时间告诉她,想着法儿逗老人开心,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老人以安慰,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孝敬奶奶,多陪陪老人,说话解闷。
 
  在赡养二娘的同时,聂新安夫妇还一直坚持照顾患有先天性精神病的二哥,不仅为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在二哥发病惹事的时候,也总是包容体谅,替他向别人赔礼道歉。
 
  聂新安家庭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12.乔镇银家庭
 
  乔镇金、乔镇银兄弟俩是段泊岚镇埠东村人。兄弟情深,哥哥肝硬化末期需肝移植手术,在陷入生死困境时,弟弟挺身而出,捐献出右肝,种植在哥哥体内,用自己的肝延续了哥哥的生命。
 
  2014年3月份左右,哥哥乔镇金感觉浑身无力,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末期,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肝移植手术,以乔镇金的病情,等等肝源的风险很高,最好从亲属中寻找供体。经过配型检查,乔镇金的弟弟乔镇银和哥哥配型。拿到化验结果,乔镇银立即联系医生进行各项检查。
 
  此时,乔镇金仍被蒙在鼓里。直到5月1日,家人把乔镇银准备捐肝的事告诉乔镇金,哥哥坚决不同意,而弟弟乔镇银却坚决要捐肝救兄。乔镇银把自己的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方案详细告诉了哥哥,最终说服了哥哥。哥哥家凑不够手术费用,乔镇银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哥哥垫上医药费;献肝脏需要良好的肺功能,乔镇银就把烟给戒了。
 
  6月21日,兄弟二人一起被推进手术室,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弟弟乔镇银60%的肝脏移植到了哥哥的体内。兄弟俩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乔镇银的同“肝“共苦之举避免了哥哥的生命,避免了一个家庭的破碎,乔镇银和哥哥乔镇金一家又恢复了往昔平静的生活。
帅哥:reidhuang



积分:35121
注册:2007-01-12
沟通:
Post By:2017/5/22 20:40:55
[emb/1]。
匿名:城阳承兑兑换
Post By:2017/5/23 12:21:23
全市文明家庭代表并合影留念,
靓妹:2018



积分:27648
注册:2012-12-16
沟通:
Post By:2017/5/24 9:52:49
好人一生平安!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4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308 second(s)